NEWS

新闻中心

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:山东美好置业有限公司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动态 >> 浏览文章

立足养老产业 做活养老地产

时间:2015年11月03日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


    中国老龄化发展很快,2013年老年人口占到14.8%,人口规模超过2亿。2050年,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%,规模接近5亿。以3年、5年为一个周期,看人口结构变化,很快从三角形变成一个纺锤形,老龄化速度很快,规模也是很大的。
    养老产业涉及老年用品、养老服务、养老设施、老年金融等与一、二、三产业都有关系。养老服务是整个养老产业中的一部分,养老设施跟我们关系很大。机构养老直接影响养老设施的需求,居家养老当然也影响到机构养老,关系更大。这里面有人口结构、家庭结构,就是421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以后有可能是8421。养老观念和老年收入情况的变化,必将导致养老模式的变化。这说明9073和北京的9064这是动态的数字,9064不是固化死了,而且必将随着变化,不会局限在9064的概念之上。
    目前,如果让老人自己选择,没有老人愿意去养老院,日本、美国等国的老人,都是愿意在家里养老,这是人之常情。中国人的观念还格外重,养老机构“开始不得已”,最典型的问题就是421。你可以想象,当老龄一个人对着父母、爷爷、奶奶、姥姥、姥爷,就会变成六个老人,这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没办法照顾。开始是不得已。老人在家里缺乏社交,需要心理慰藉。另外是生活质量,没有人照顾老人,他们的生活质量就得不到保障。随着这种变化,老人会慢慢乐意去养老机构。
    据统计,北京市现在机构养老的比例是2.8%,但日本是5%,国际上平均是6%。此外,还有一个调研显示,老人说愿意或者说可以考虑去机构养老的,达到24.5%,远远高于现在实际的不到3%。因此,从机构养老的角度上,未来的市场是可以期待的。
    从市场供需来看,2014年中国养老机构总数达到45600个,养老机构床位总数大概是570万张。如果是在9073的模式下,市场需求是640万张,缺口是11%。如果是在9064的模式下,市场需求大概是850万张,缺口是33%。这就说明近两年,整个机构养老的床位数量是迅猛增长的,但是,截至2014年,市场依然存在缺口。当然,这里面也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就是一边是一床难求,一边是大量的空置。一床难求的往往是公办的、福利性医院,空置的往往是偏远的或是民办的、市场化的。这是政策和体制上的问题。我们很多公办的养老院其实很多是自理的老人在里面住,背后的问题是政府的公办的养老机构要履行政府的责任,是兜底吗?这个问题要值得大家思考。
    一个养老院,类似于一些公办的,补贴很多,可以花2000~3000元享受到5000~6000元的服务,在北京的养老机构达到6000元是中档偏上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。这说明政府贴钱给这些公办养老机构。由于价格便宜、服务到位,大家都排队去这些公办的养老机构。这里是一个体制、机制的调整和转型的问题。
    另外,从市场潜力来看,到2015年,按老年人口3%计算,入住养老机构的人数将达到663万人。到2030年,全国老年人口达到4.42亿,按照老年人口的5%计算,入住养老机构的人数将达到2210万人,增量可期。这只是机构养老的市场前景。居家养老跟房地产的关系也十分密切,老人需要适老化社区,或者对已有的住宅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。
    可以期待的是,当我们老龄化人口达到35%以上,整个社会就变成了一个老龄型社会。三个人里面如果有一个老人,养老住宅和其他的养老消费都是需要的。在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之下,养老产业的市场前景是勿庸置疑的。
    但是目前的问题很多。从老龄化的角度来看,中国老龄化迅猛发展有5个特点:基数大、速度快、区域差别大、三化并举、未富先老。
    基数大,到目前中国是惟一的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。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很快,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,2011年全面老龄化社会,2027年老龄型社会。区域差别大,最早的是上海,从197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,最晚的是宁夏,到2012年才进入老龄化社会,区域相差33年。三化并举是老龄化、高龄化、空巢化同时到来。此外,未富先老也出现在我国了。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。
    从中国的养老情况来看,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严重不足。如果从整个养老行业来看,是需求大于供给。但是从产业角度来看,有效需求是远远不足的。这里面有政策问题,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收入分配结构、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结构不合理,背后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。目前,由国家统筹的有两部分:养老金、医保。可是人们老了以后需要护理。德国、日本都推出了护理保险,就是介护保险体系。美国的健康保险里含有养老保险。中国的健康保险只有1113亿元,美国健康保险是我们的十倍以上。所以美国的体系是靠商业的健康保险来支撑的,而德国和日本是靠国家统筹的介护保险体系来支撑的,中国没有。
    从“地产+养老”的角度来看,需要思考5个问题:第一是赚多钱赚少钱的问题,背后是房地产公司定位的问题;第二是赚快钱还是赚慢钱的问题,是投资与退出方式的问题;第三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的问题,是开发模式和产品结构的问题;第四是走高端还是走大众问题,是市场定位与切入点的问题;第五是自己做还是用外包,是运营模式的问题。
    笔者认为,核心问题是房地产公司是做地产还是做养老,是卖房子还是卖服务。深层次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观念、思维方式和路径依赖的问题。过去盖房子、卖房子,房地产就是房地产。现在是“房地产+产业”,但加出来是什么?“房地产+养老”等于房地产吗?还是“房地产+养老”等于养老呢?这是经营观念、思维方式和路径依赖的问题。医疗地产、旅游地产也一样,一旦加上加号后面的,并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擅长的。
   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需要房地产企业改变观念、调整定位、创新模式。
    养老产业的发展,要插上互联网和金融两个翅膀。金融加出来的业态,比如“互联网+金融”当然就是互联网金融,还有保险机制的创新,甚至以房养老的问题,甚至养老的信托、老年的理财,必须在金融这方面有所创新。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地产的结合,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金融上面,然后把地产耦合起来。房地产跟金融的结合,物联网、智慧社区等,需要先跳出地产的小格局,从地产跳到养老产业上,再从养老和互联网、金融协同来考虑问题,不能只是拿地、盖房、卖房,那是破不了局的。
    不同客群对住宅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,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从高端客群入手,租售结合,打造养老主题社区,机构为基地、社区为支撑,辐射居家。从养老的角度来看,养老是事业,是政府该干的事,笔者不赞成政府又出钱又出力。政府可以出钱购买服务。但是政府有监管的责任,可以推动立法、设计标准,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,这是政府该干的事情。
    居家养老、社区养老和顶级机构养老,针对不同的人群,需要与之配套的政策。如果在没有大范围的养老介护保险制度推出的情况下,笔者建议房地产开发企业选择高端客群。道理很简单,付费方式单一,如果没有保险体系在后面做支撑,老百姓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。
    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,介入的机构重点应从老人的核心需求出发,打造充分体现大健康和老人生活需求的“医养康结合”的社区。立足大健康谈养老,创新商业模式。统筹全产业链条的产品、服务、设施、金融等。
    房地产的主要目的是造物理空间。物理空间里面住的是人,要做人的生意,而不是做房子的生意。养老服务是跟着人走,不是跟着地走的。通过“互联网+”,将互联网、物联网、服务网整合为一体,建设智慧的房子。打造O2O社区服务平台,家家户户接入智能终端,变成虚拟养老院,开展智慧养老,积累健康养老大数据,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。
    如果把物联网、互联网和服务网整合起来、线上线下整合起来,社区就是虚拟的空中养老院。其中有健康的大数据、老年的大数据,可做的文章还有很多。 

来源:中国建设报